摘要: 公務員面試熱點:廉價藥體現著社會良心 【熱點背景】 李克強總理近日對媒體報道“白血病患兒遭遇廉價國產藥短缺,進口藥一瓶超千元”作出批示,要求有關部門“切實加大國產廉價藥生產供應保障力度”。巰嘌呤 ...
公務員面試熱點:廉價藥體現著社會良心 【熱點背景】 李克強總理近日對媒體報道“白血病患兒遭遇廉價國產藥短缺,進口藥一瓶超千元”作出批示,要求有關部門“切實加大國產廉價藥生產供應保障力度”。巰嘌呤片這一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必備藥,在多地形成“藥荒”。全國6家有資質藥企中3家停產多年,另3家在近兩年停產或暫時停產。由于藥物奇缺,以前40元一瓶的國產巰嘌呤片被炒到148元還很難買到。對于這一現象你怎么看? 【熱點預測】 這一舉措,折射著社會的溫暖。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批示中所說,要“將心比心”“特事特辦”,切實緩解患兒家庭的“用藥之痛”。世間最好的藥就是愛心,對低收入群體的關愛永遠不應缺失。 【熱點解析】 從某種意義上說,廉價藥體現著社會的良心,在科學合理平抑藥品價格、解決“看病難”“看病貴”問題、促進大眾健康等方面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畢竟,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,事關人的生命,對病人屬于剛需,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。 花最少的錢就能治病,廉價藥深受百姓歡迎,為什么卻難以成為市場寵兒?其根本原因還在于一個“利”字作祟。制藥企業(yè)認為,原料價格持續(xù)上漲導致利潤空間不高,其生產出來無錢可賺無利可圖,因此不愿意繼續(xù)生產;藥店等流通及銷售環(huán)節(jié)也在打著算盤算細賬,利潤高的藥大家爭著去搶,利潤低的無人問津,市場逐利的原始沖動和錙銖必較的精心算計最終將廉價藥排擠出局,再好的廉價藥也終將斷貨成為稀缺品。為此,受到最大傷害的則是急需用藥者及其家庭,不得不支付更多經濟成本購買其他替代藥。 針對這一問題,我們既要鼓勵創(chuàng)新,以靈活的定價機制和利潤激勵,支持更多人投身新藥研發(fā),也要通過多元化杠桿工具擠出暴利的泡沫,讓大多數人能夠買得起藥、看得起病、看得好病。一個合理的醫(yī)藥市場結構就是,既有價格較高的新藥特效藥,也有更多尋常草根能買能用的廉價藥品,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。當然,確保廉價藥不斷檔不斷貨,并不是一味地強求藥企和流通銷售企業(yè)當“活雷鋒”。政府有關部門應在開放絕大部分藥品價格的基礎上,針對部分廉價常用藥尤其是救命藥建立直接調節(jié)機制和日常儲備機制,制定廉價常用藥目錄,指定專門生產廠家、固定流通渠道,運用互聯網及大數據精準判研市場消耗量,做到計劃生產和市場精準投放。 |